企业文化
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央路399号天正国际广场6栋16楼
联系电话:025-87790189
管理维护:天博官方网站平台

天博官网登录:赢了信任投票、输了政治:约翰逊和保守党前景依然不妙

发布时间:2024-05-18 01:36:46 来源:天博官方网站app下载 作者:天博官网登录

  尽管约翰逊在过关后声称自己取得了令人信服的胜利,呼吁大家向前看,但从英国政界到各路舆论的反馈来看,是各界对于此次信任投票结果的共识。与经历过类似投票的前任们相比,约翰逊的支持率更加佐证了这一点。

  一次过关并不意味着尘埃落定。投票结果反而让部分人士更有理由质疑、反对、甚至要求约翰逊“下课”。当投票结果将保守党内部分裂暴露无遗,保守党政府面临的施政困境被持续激化,约翰逊能否比那些赢得投票的前任们走得更久远,也越发存疑。

  6月6日晚间秘密投票结果出炉后,约翰逊可谓松了一口气。他本人非常清楚,这次针对自己的弹劾绝非“一小撮人的发泄”,而是“明显且现实的威胁”。“聚会门”不断曝光的照片等新证据,5月初英国地方选举中保守党遭遇惨败,保守党的民调支持率被工党越拉越远......这些都促使党内反对势力越发壮大。

  事实上,1922委员会宣布举行信任投票,表明提交发起不信任投票的党内议员已达到15%(54人)。正因为如此,此前约翰逊团队甚至给所有保守党议员发信,列出了同党议员们应支持他的四大理由,扬言弹劾首相意味着保守党的“内战”,令工党渔利。保守党议员共359人,要想弹劾约翰逊需要至少180人投票支持,而这180票的“生死线”也成为两方的攻防战目标。

  从最后的结果(211票信任、148票不信任)来看,约翰逊“过关”了。他在投票结束后的讲话中,也言必称这是一个“决定性”、“令人信服的结果”,而现在正是他带领保守党和英国前进的时刻。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英国首相(保守党党首)来说,真正的过关标准显然不在“党内半数以上”。

  即使按照约翰逊团队及党鞭系统的预判标准来看,只有将反对派控制在100票以内才有较大的生存希望,最后的结果显然没有约翰逊说的那么美好。在英国公共舆论和政坛看来,这样的票数对比与失败无异。

  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代表的英国媒体,在得知结果后的报道标题已经算是相对客观:约翰逊赢得了信任投票,但见证了大量反对者,“十个人里就有四人反对他”。尤其是与经历过类似检验的保守党前任们相比,约翰逊收获的信任与认可更是惨淡。

  1990年,由于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与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意见相左,时任英国副首相杰弗里·豪宣布辞职,触发了保守党领导权之争。在随后的党首选举第一轮投票中,同样有四成保守党议员将票投给了撒切尔的竞争者赫塞尔廷。由于“铁娘子”的得票比对手多出了恰好不到15%,按规定无法直接胜选,需进行二轮投票。自知反对者不少的她,在与其内阁成员商议后,决定退出选举,结束了11年的首相生涯和15年的党首生涯。

  1995年,撒切尔夫人的继任者约翰·梅杰面对党内批评者,以辞职换取党首重新选举,最后赢得了三分之二保守党议员支持。而对手约翰·里德伍德仅得到89票;2018年12月,约翰逊的前任特雷莎·梅因脱欧协议在议会受阻,引发党内信任危机和信任投票,最后获得200名议员支持,不信任票约占37%。

  1990年以来,保守党不同党首在党内选举或信任案投票中所获议员投票支持率对比及后续结果,其中浅蓝色代表支持率。图中由上至下分别是约翰逊、特雷莎·梅、邓肯·史密斯(2001~2003任保守党,因党内通过对其的不信任投票而下台)、约翰·梅杰、玛格丽特·撒切尔。来源:Institute for Government/BBC

  比约翰逊过关表现更好的三位前任,第一个主动退出竞争(撒切尔),第二个在两年后的大选遭遇惨败、失去执政权(梅杰),最近一个在过关半年后还是因为脱欧协议不成而辞职下台(梅)。更不要说,前两人是有明确的挑战者,而约翰逊并没有。几经对比,难怪英国舆论并不认为挺过“党内逼宫”意味着约翰逊的警报解除。

  公众舆论的评价还算客气,英国政坛反约翰逊势力则对约翰逊不足59%的信任票给出了更加尖锐的解读。保守党前党首、英国前首席大臣与外交大臣威廉·黑格看到投票结果后,指出这是对约翰逊“更高程度的排斥”,表明他的首相任期已经不可持续、必须离开,可谓保守党内最震撼的“倒约”之声。

  梅首相时代的卫生大臣菲利浦·邓恩公开表示,自己便是那148位对约翰逊投下不信任票的保守党议员之一。他指出这次投票事关保守党的整合与施政能力,保守党需要新的愿景与视野,就算现在不能实现,也有可能在未来数周或数月内出现改变,“一切都还没有结束”。

  党内不服者众,党外对手看到这一结果更不客气。工党党首基尔·斯塔默重复了他在投票前的论调,称约翰逊“完全不适任他所承担的伟大职务”,指责保守党议员无视民意。自由党首爱德·戴维更是宣布,该党计划发起英国议会对于约翰逊的信任投票动议,并呼吁保守党的148名倒约翰逊议员支持。

  至于早就想二次公投谋求独立的苏格兰民族党党首妮古拉·斯特金更是针对投票结果,称约翰逊是“彻头彻尾的跛脚鸭首相”,而这一结果表明苏格兰存在着“民主缺陷”,因为来自苏格兰的议员中,只有两人对约翰逊投下信任票。

  信任投票之后,约翰逊及力挺他的内阁成员无一例外强调该“向前看”了。但翻篇之后,约翰逊内阁的前路挑战与难题更大。相比之下,投票过关反而是最容易的事情。

  首先,尽管约翰逊敦促内阁成员就“聚会门”事件划清界限,不再纠缠,但这一事件对其个人领导地位和保守党形象的破坏短期内似乎并不可逆。伦敦警方已经在此前的“聚会门”调查中开出了120多张罚单。约翰逊及其妻子也收到了罚单,由此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在职期间违反法律的首相。

  上月底,英国内阁办公室常任秘书休·格雷公布由她主持的“聚会门”调查最终报告,认定许多聚会违反当时的防疫规定,领导层应承担责任。约翰逊本人始终硬扛不辞职,多次声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遵守了规定”。但最新的照片证据已经对他不利,谁也不能保证未来是否还会有新证据曝光。更有甚者,约翰逊有可能面临“误导议会”指控,一旦认定,便意味着作为公职人员的他必须辞职。

  即便现在能暂时平息党内“逼宫”、专心施政、带领英国前进,令约翰逊内阁头疼的内政难题也不少,首当其冲的便是在俄乌冲突之下加剧的经济与民生难题。据英国国家统计署公布的数据,今年4月英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9%,创下40年来最高水平。

  2012年4月至2022年4月英国(涵盖与不涵盖住房成本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自住房价格指数同比增幅变化,来源: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通胀严重的罪魁祸首无疑是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价格飙升。经过4月份英国政府监管机构调高能源价格上限,天然气和电力平均价格分别同比增长53.5%和95.5%。此外,燃油价格也创下历史新高。受此影响,原材料、家用物品、餐饮、酒店的消费价格均显著增长,食品行业有商家预测今年英国食品价格涨幅可能达到15%。

  在通胀影响下,英国居民与企业实际收入缩水的趋势可能持续至202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甚至于6月8日预测英国经济将在明年停止增长,这意味着其糟糕程度仅次于正在遭受国际制裁的俄罗斯。加税、利率提高与高通胀率并存的独特景象,凸显了常规手段失灵情况下,约翰逊内阁要处理经济问题有多难。

  收入的增幅赶不上物价涨幅,不仅民怨沸腾,甚至在部分领域引发了劳资冲突。就在约翰逊应付信任投票的同时,英国铁路、海事和运输联盟(RMT)表示,13家火车运营公司数千名铁路工人计划在本月21日、23日、25日举行为期三天、198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罢工,以解决和资方在裁员及工资福利上的争议。伦敦地铁工人也将在6月21日罢工。英国媒体预测,这将引发严重的铁路运输梗阻。

  与此同时,疫情之下航空业过度裁员,导致劳动力短缺,甚至引发了近日英国民用航班取消的狂潮,造成了不少在外旅行的英国人有家难回。交通领域的劳动力短缺并非特例,医疗系统等社会民生领域的人力不足问题更是老生常谈。

  约翰逊正试图以减税手段提升就业与经济增长,但他在通过信任投票后第一次走进议会,便遭遇斯塔默率领工党议员直面发难。后者声称,信任投票凸显了“分裂的保守党”领导“分裂的英国”,而英国人民需要在分裂的保守党和团结的工党中做出选择。5月初地方选举中工党大胜,与接连遭遇败选、党内领导与议员丑闻缠身、分裂的保守党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保守党保住执政权的前景更加不明朗。

  根据英国民调机构“舆观调查”公司(YouGov)的最新调查结果,约翰逊政府的不满意度已经高达61%,更有68%的民众认为他在首相任内做得极为糟糕。更严峻的是,目前保守党的全国支持率已经落后工党20个百分点。本月晚些时候举行的议会补缺选举,保守党也极有可能再遭失败。

  不少观察人士发现,2019年约翰逊的成功在于抓住了风口,在脱欧问题上为保守党赢得了英格兰北部原有的工党票仓“红墙”地区,在传统基本盘之外,争取到了英格兰民族主义草根阶层的支持。

  然而这位自身“缺乏干货”的首相,在面对切实挑战时暴露出了自己的执政能力短板,无力解决民众的切实问题,就连当年脱欧的成绩单如今也变成了《北爱尔兰议定书》引发的多重难题。随着风口过去,他那看似稳如泰山的党内领导地位与国内支持率,也变得摇摇欲坠。

  美联社表示,现在越来越多党内人士视约翰逊为“负资产”,可能导致保守党输掉2024年议会选举。事实上,尽管按照规定,这次信任投票可保约翰逊未来12个月免遭党内二次弹劾,但他能否坚持到2024年,似乎变得更加存疑。

  无论如何,约翰逊的首相生涯给后人最大的启示在于:政治或许可以一时依托风口与策略,但终究要靠治理一方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