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官方网站app下载
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央路399号天正国际广场6栋16楼
联系电话:025-87790189
管理维护:天博官方网站平台

天博官网登录:海南周刊 珍奇贡品出海南

发布时间:2024-05-18 01:37:10 来源:天博官方网站app下载 作者:天博官网登录

  今天,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在海口启幕,热情、开放、美丽的海南自贸港将迎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参展商、采购商、专业观众,汇聚全球消费精品。

  海南自古以来物产丰富,多奇珍异宝,享有“南溟奇甸”之美誉。本期海南周刊封面聚焦南溟珍物,带您了解历史上的海南好物,敬请关注!

  从高空俯瞰,海南岛像是镶嵌在大海中的一颗明珠。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四面环海、河网密布、林木茂盛,天地造化赋予了这里独特的资源禀赋,让宝岛之名不胫而走。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海南的奇珍异宝已经声名远扬,由唐宋至明清,出自海南的贡品都是达官贵人眼中珍奇的代名词。清道光《琼州府志》载:“土宜之贡由来已久,琼州自汉迄明均有贡献。若金、银、真珠(即珍珠)、玳瑁、翠毛等物价,既珍贵,品亦浩繁。”

  说到海南珍珠,不得不提海南的古地名“珠崖”。“珠崖”和“儋耳”二郡,是海南岛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行政区划名称。为什么命名为“珠崖”?明正德《琼台志》援引了《汉书》中东汉学者应劭的解释:“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珍珠),故曰珠崖。”

  正德《琼台志》同时援引了《隋书》的说法:“崖州尝献径寸珠。”海南珍珠作为贡品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隋代,当时能被选中作为贡品的海南珍珠还得是“径寸珠”。古籍《南越志》云:“珠有九品,以五分至一寸八九分者为大品,有光彩。”“径寸珠”应是珍珠中的极品。

  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对海南岛颇为了解。他在《广东新语》中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说法,海南珍珠是“南珠”之一。产自海南岛的珍珠,历史上颇受皇家青睐,被列为贡品。

  正德《琼台志》中有采珠的相关描述:“元至顺壬申,潭村汉珠崖旧址崖岸下有石穴至深,能水者沉入采蚌得珠。”这段文字大意为:元朝至顺壬申年(1332年),珠崖郡旧址附近崖岸下有极深的石穴,潜水能手潜入其中就能采到珍珠。不过好景不长,后来珠崖郡旧址崖岸下的采珠点被毁了,正德《琼台志》对此亦有记载:“后洪水崖陷,不复有。”

  我国古代文献多处提及海南沉香。《交州异物志》称:“蜜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南朝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中云:“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名,千年松香闻十里,亦谓之十里香也。”

  海南沉香很早就获得了古人的推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描述可谓一锤定音:“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香,一片万钱。”

  海南沉香如此珍贵,被列为贡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正德《琼台志》记载,早在唐代海南沉香已被列为贡品,当时儋州上贡的物品有“金、糖、香”。直至明清时期,海南沉香仍属于贡品。

  道光《琼台府志》援引宋代《桂海虞衡志》的说法称:“沉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一名土沉香,少大块环岛皆有之,又以出万安者为最胜,说者谓万安山在岛正东,钟朝阳之气,香尤蕴藉丰美。”根据这一说法,海南沉香品质上乘,其中产自万安(即今万宁地区)的沉香品质更佳。

  有趣的是,《桂海虞衡志》还有这样的描述:有居民牵着一头牛上山,与当地百姓换了一担沉香,这一担沉香会有少量的上等沉水香。这种两相情愿的买卖,各取所需,结果似乎也皆大欢喜。

  海南椰子栽种历史悠久,海南人制作椰器的传统亦由来已久,这在许多古籍、志书中可以找到印证。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如此描述海南椰子树:“树似槟榔,叶如凤尾,吉阳(今属三亚市)所产为上。”明代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中又有不太一样的描述:“诸州县皆出,文昌者为上。”

  南宋状元张孝祥有诗作《椰子酒榼》,其中有诗句“采择供贡篚,扶持上天街”,描写的就是椰器上贡皇室的场景。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又云:“昔赵飞燕立为皇后,其女弟合德,献诸珍物,中有椰叶席焉。”由此可见,在西汉时椰叶席已成为上献的珍物。

  道光《琼台府志》记载,清代海南的贡品包括玳瑁、香、海漆、椰子等,其中对椰器又有这样的描述:“椰子内有坚壳,大者可为碗,小者可为杯。白色者尤贵,注酒遇毒辄沸起。”

  对此,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有更神奇的描述:椰杯遇毒就能沸腾甚至爆裂,所以征蛮的将士常常随身带着,唐朝大将军李靖就有这么一个椰杯,一直佩戴在身上。椰杯以小为贵,有一种石椰,椰果很小,肉不能吃,却是做椰杯的佳品,其中一种白色的石椰又是上品中的上品,名曰“白椰”。椰杯验毒的说法,没什么科学依据,不过古人如此关注制作椰杯的原材料,反映出他们对椰器的喜爱。

  在众多椰器中,椰雕既有实用功能,又具艺术美感,自然更加贵重。明清时期,海南人制作椰雕的技法趋于成熟,椰器加工已不仅仅局限于椰碗、椰杯等常见的生活用品,更为精美的海南椰雕珍品赢得了“天南贡品”的美誉。

  在历史上,海南藤编可谓是赫赫有名。道光《琼台府志》载,唐代振州(今三亚地区)所产的藤盘已经成为贡品。正德《琼台志》又载,振州上贡“金、五色藤盘”等珍品。

  山林中随处可见的藤条经能工巧匠制作,成为精美的藤编产品。唐代描写岭南风土的书籍《北户录》记载:“琼州出五色藤、合子书囊之类,花多织走兽飞禽,细于锦绮,亦藤工之妙手也。” 海南藤工将走兽飞禽的形象呈现于藤编产品之上,体现了其匠心妙手。

  唐代《岭表录异》中也有相似的描述:“南土多野鹿藤,苗有大如鸡子者,有细于筋者。儋台琼管皆制藤线编以为幕,挑纹为花药、鱼鸟之状,业此纳官,以充赋税。”这里说的是,在唐代,儋州、琼州等地的藤工用野鹿藤编织帘幕,帘幕上有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

  海南盛产各种可用于制作藤货的藤,上述野鹿藤只是其中一种。《南越笔记》云:“志称粤东多藤,产于海南者为最,琼州有赤、黄、白、青诸藤,又有苦藤、圭藤、土藤,皆堪为器用。”

  《广东新语》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海南岛盛产藤类,古时海南人因地制宜,用藤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藤编产品,其中的一部分流入上层社会,成为备受瞩目的家居产品。

  海南黄花梨,被人称之为“天下第一神木”“木中之王”,这一国宝级的物产,也是历史上产自海南的贡品。道光《琼台府志》所载明代海南的“土贡”,包括翎毛、沉香、黄蜡、麋皮、牙茶、鱼胶、花梨木等。

  明代《博物要览》记载:“花梨产交(即交趾)广(即广东广西)溪涧,一名花榈树,叶如梨而无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作器具、桌、椅、文房诸器。”

  明代《西洋朝贡典录》又作出了更明确的区分:“花梨木有两种,一为花榈木,乔木,产于南方各地。一为海南檀,落叶乔木,产于南海诸地,二者均可作高级家具。”这里提到的海南檀,正是海南黄花梨。不过,此书没有说清楚的是,相较而言,用海南黄花梨制作的家具更为高级。

  《广东新语》有言:“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色紫红微香。其文(纹,下同)有鬼面者可爱,以多如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坚理密致,价尤重。”

  明清两代,我国家具发展进入高峰期。材质细密、纹理隽美、香气迷人的海南黄花梨深受匠人喜爱,黄花梨家具成为皇家贵族追捧的对象。后来,因砍伐无度花梨木资源日渐枯竭,一木难求导致黄花梨家具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海南自古物产丰富,而且多珍奇之物。明代海南才子丘濬在《南溟奇甸赋》中盛赞海南物产之丰富,大致意思为:凡是天下有的物产海南都有,天下没有的海南也有。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自汉代至明清,海南岛涌现出“既珍贵又浩繁”的贡品,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里的物产既丰富又奇异。

  我们常说的“贡献”一词,与古代的进贡关联密切,古今意思略有不同。中国古代的进贡制度源于夏禹时期,形成于汉,成熟于唐,至明代达到顶峰。据说,大禹治水成功后,与部落首领会于会稽,各部落首领向大禹进献了当地的特产。

  《尚书禹贡》云:“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这句话说明了两点:进贡是“从下献上”的,即下级献于上级、从属献于宗主;贡品一般为“土地所生异物”,即今人说的土特产。

  古时,按例向皇帝进贡是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也是藩属国向宗主国表忠示诚的一种形式。享用贡品者为坐拥天下、威服四方的天子及其近亲属,进贡者挑选贡品自然得费一番心思,久负盛名、稀罕珍贵之物成为首选。

  梳理各朝各代的贡品不难发现,贡品大多是一个地方的珍奇优质产品,比如吉林的貂皮、人参,安徽的宣纸、歙砚,江西的大米、陶瓷,云南的茶叶、松茸,广东的橘红、鱼翅,海南的槟榔、沉香等。一张地方贡品清单,也是一张全国名优特产分布图。

  藩属国派贡使漂洋过海前来朝贡,所带之物亦不同寻常。据史料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高丽王朝派使向北宋皇室进贡了人参、松子、细马等特产。其中,身材矮小的细马就是当时高丽的一种颇具特色的物产。

  地方进贡分为年贡、端阳贡、中秋贡等,大多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但也有例外。比如鲜贡品的进贡时间就很难固定,一般鲜贡品(农产品)成熟之日,即是起运之时。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为了保证“皇家特供”的新鲜口感,运送者必须快马加鞭与时间赛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历史上最著名的“贡品快递”应该就是荔枝了。唐玄宗为讨杨贵妃欢心,让美人吃上一口鲜荔枝,不惜安排人从千里之外的南方采摘荔枝由快骑送至长安。当然,这种靠人力畜力的长途运输,毕竟操作起来很费劲,而且劳民伤财,容易让人龃龉。

  明清两朝,皇宫中流行吃鲥鱼宴。鲥鱼产于长江流域,为了将活鲥鱼送至京城,送鱼者日夜兼程,要骑马跑三四天才能送达,中途不敢停下来吃饭。直至康熙年间,皇帝听说了此事,下令免进此贡。

  朝贡文化在中国绵延数千年,“贡”逐渐成为优质、珍奇的代名词,比如贡生指地方上成绩优异升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如今,进贡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历史上那些曾被当作贡品的物产,对消费者仍有一定的吸引力。